南漳县,它是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故事源头。南漳县地处汉水以南、荆山东麓,沮河、漳河穿流而过,山水相依,地貌特征是“八山半水分半田”,具有“绿水青山”的底色和“三级阶梯、四水贯穿,林田相间、湖缀其中”的生态特性,素有“八百里金南漳”之称。
提到南漳县,你会最先想到什么?周代观上遗址、楚文化发祥地、和氏璧故里、三国故事源头、古山寨之乡,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和汉末名家司马徽的隐居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白起渠所在地,“中国有机谷”核心区,还有猪油饼、干炒鸡、南漳八大碗……
这里是楚文化发祥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西周王室封熊绎为楚子,楚先人“辟在荆山,筚路蓝缕”,都城荆山丹阳,考证地点就在今南漳县城外不远处。楚人在丹阳生息发展,开创了八百年的荆楚辉煌,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从秦朝起2200多年间,南漳曾使用过25个县名,最大辖境曾达5000平方公里,历史疆域之大,境内建县之多,全国县级历史罕见。
(资料图片)
三国故事,使南漳县成为“识才之城”。隐居南漳的“水镜先生”司马徽经典荐贤之言:“伏龙、凤雏,二者得一,便可安天下”。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伏龙诸葛亮,开创西南霸业。
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这座“中国古山寨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具魅力文化生态旅游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还有“筚路蓝缕”、“卞和献玉”、“白起攻鄢”、“水镜荐贤”等灿烂的地域文化,豪气干云、脍炙人口历史故事,使其成为千古传诵、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文旅目的地。
当前,南漳县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全力建设“生态美环境优、产业美百姓富、生活美活力足”的鄂西北最美乡村。紧紧围绕湖北先行区、襄阳都市圈战略,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活跃增长极,共同缔造“村庄变景区、家园变乐园”幸福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带动南漳特色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力争在发展县域经济和产业振兴、推进乡村治理、提升乡风文明上作示范,努力“在全省比高低、在全市当样板”。
2023年,襄阳市委、市政府赋予了南漳冲刺全省“百强储备”,加快“襄宜南”一体化发展,加快保康、南漳、宜城生态文旅经济带发展,加快襄宜高速建设等新使命,为南漳县塑造了构筑襄阳都市圈西南支点的有利契机,对争取湖北省三类县(市、区)综合考核排名“三连冠”创造有利条件。
冲刺全省“百强储备”,关键在产业,南漳县培育了一批百亿级产业和十亿级项目,迎来了发展迅速且规模日渐宏大的产业崛起局面。近年来,南漳县千方百计推进投资350亿元的中化学新能源产业园、投资105亿元的川发龙蟒二期等项目,朝着千亿级磷化工产业方向迈进,加快建设中西部地区最大新能源新材料基地。想方设法推动投资120亿元的张家坪抽水蓄能电站、投资120亿元的北京新奥新能“源网荷储”低碳示范园区、投资100亿元的卓阳储能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发展壮大千亿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襄阳都市圈产业兴县示范区。
作为“襄宜南”一体化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漳县抢抓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全省“县城城镇化建设‘头雁’示范”的机遇,围绕“襄宜南”一体化推进“东进、西控、南优、北拓”,打造城西生态功能区、城东产业集聚中心、城南文化休闲中心、城北现代商住中心“一区三中心”。培育以城关、九集、武安构成的“城九武”地区为核心的“襄宜南”一体化南漳片区主力军,带动全县、对接襄城和宜城发展,促进人口向县城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功能向城镇集成,力争2035年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建设成国家“强县工程”标杆县。
今后,南漳县将锚定目标,勇毅前行,推动全域全方位主动融入和服务襄阳都市圈,以实干实绩实效助力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和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为襄阳都市圈建成湖北先行区支点、走在全国同类都市圈前列、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