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为孩子好”的家庭,孩子大多都不太好。
2023-07-08 13:00:46 来源:好心情学苑


(资料图)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父母的“为了你好”,常常呈现出以下三种形态:一、主动帮忙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父母总是不断提出自己的建议,甚至在自己独立出来居住后,他们还是喜欢抽空前来打扫卫生。 二、肆意指责无论是家里装修的方式,流是摆放的物品位置,父母总是抱怨不止,经常让人气馁。 三、不容拒绝如果自己拒绝了父母的帮忙,他们会无限放大自己的短处,并且针对自己进行指责,让人感到束手无策。这样,孩子通过三板斧被迫接受父母的帮助,但又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常常感到窒息和无处吐槽。这种感觉就像是成为一个被父母所控制的躯壳,没有自己的灵魂。

父母这样做到底为了谁?

父母百般付出又百般指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自我的价值感较低。这种父母无法从自身找到自己的价值,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常常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毫无用处,心中深深地感到无助和无奈。 因此,他们将自己所有的期望和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通过孩子的成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存在。 这导致父母过度地付出,而这种付出的动力来自于父母对自我价值的需求,而非对孩子的真正关心和照顾。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父母的关爱,而是来自父母的需求和压力。

孩子为什么不买账

孩子天生具有感受能力,能够感受到父母为自己的付出是否真心实意。真正的帮助与付出应当满足两个条件。首先,付出应当是自愿的,即无偿的。 如果父母背后附加希望孩子顺从他们的意愿,并容忍他们的情绪,那么这就是一种对孩子情感上的要挟,是一种不公平和不平等的交易。 其次,付出应当有一定的界限。例如,收拾房间、选择物品等问题,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

父母好意如何摆脱?

1.拉开距离,找到适宜的相处方式; 2.告别愧疚,正确区分抛弃和保持距离的不同; 3.放弃拯救,学会关注自己的需求; 4.坚持立场,避免不必要的家庭压力和负面情绪。 只有当父母在付出时不再指望孩子理解自己,真正的理解才会发生。但对有些父母,这一点难如登天,那就去远离这种消耗型的关系,拒绝沉重的好意,去选择轻松的关系。 阅读原文,预约咨询▼▼【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关键词: